2019年5月9日星期四

[書摘]以NLP訓練對話力

1.仔細觀察對方

一面進行對話一面觀察溝通對象,
這在NLP當中被稱作「觀察度測calibration」。

所謂的觀察度測,即是我們的五感進行總動員,
投入全部的注意力觀察對方,
從語言與非語言的兩部分接收訊息。
在進行對話時,不是聽聽對方的發言就可以,
「對方重視的是什麼?對方想對自己傳達的是什麼?」
必須以這種心態聽出對方隱藏在語言後的信念才行。

為了進行觀察度測,首先必須仔細端詳溝通對象。
除了注意對方的臉部表情外,
還必須觀察他的視線、瞳孔開闔與動向、呼吸、姿勢,以及小動作等等。

只要觀察夠仔細、你就可以在對話時發現諸如「呼吸的節奏變了」、"皮膚開始泛紅"、"姿勢從隨意低著頭轉為抬頭挺胸"等身體的細微變化。

從這些地方,你可以判斷出對方的情緒是否正逐漸激昂起來,
或是剛好相反,從緊張的狀態轉為輕鬆等等,
這些心理狀態都是無法光從語言得到的。

利用觀察度測這種技巧,
我們便可以掌握平日溝通時所容易忽略的微妙變化,
並使我們的對話獲得更讓人滿意的結果。


2.舒緩壓力的秘訣


在很多時候壓力都是因人際關係而起。
為了締造良好的人際關係,溝通是一項絕對少不了的利器。

對話幾乎都有其目的,而我們在進行對話時,
也通常是針對該目的不時主動發言或提出問題。
假此溝通對象沒有做出我們期待的反應或解答,
我們就會感到越來越焦躁,
甚至會降低與對方繼續溝通的意願。
當上述情況重複發生後,壓力自然而然就會累積。

說話者的期待與聽話者的反應之所以存在代溝,
原因在於雙方的溝通沒有交集。
在這個時候,對話的重點並不再於追著對手的發言內容窮追猛打,
而是先以"這個人是為了什麼才找自己說話"的心態,
試圖讓雙方產生對溝通目的的相同興趣,再繼續嘗試對話。

對方與自己對話的目的為何?是為了的得到解答或指示?
還是想交換意見?或者只是單純地要找個聽眾發洩一下......。

像這樣在對話中巧妙改變自己的聆聽與處理方式,
一定可以從對方的發言與反應中察覺到細微的差異。
這麼一來,雙方或許就能進行更深一層的溝通。

在對話當中,除了要明確掌握對方的溝通目的外,
偶爾也要向對方提示自己的目的。
只要彼此的目的相通,多餘的憂慮與客套也會消弭於無形,
溝通不良的機率更會因而大幅降低。
待雙方建立起更能相互理解的關係後,
壓力自然就能獲得舒緩。


3.主觀觀點與客觀觀點

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兩類。

a.主觀觀點:就像是融入電影的某個場景般,以身為主角的立場實際在其中進行體驗,這就是所謂的"主觀觀點"。這種觀點會帶來感動與情緒反應,甚至還會出現心臟急速跳動、手心冒汗的真實臨場感。

b.客觀觀點:從稍遠處冷靜地眺望事務全貌。就像是仰躺在地面,看著遙遠上空那反射著太陽光的銀色飛機機體,以藍天為背景橫越視野一般。從客觀的立場看待事物就是所謂的"客觀觀點"。這種觀點幾乎沒有任何情緒波動,完全是冷靜、平穩的態度。

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不時切換主觀與客觀兩種觀點。如果能根據不同的狀況巧妙地選擇兩者,就能對事物採取更有效的對應方式。

舉例來說,如果這輩子第一次必須站在舞台上對數百名觀眾打招呼,我想任誰都會感到非常緊張吧。
在這個時候,如果能以"客觀觀點"看待自己的處境,
想像是以望遠鏡眺望飛過高空的飛機,
那麼緊張感就會不知不覺地遠離你了。




4.建立信賴關係的營造親和感

NLP認為,對話的基本就是要"營造親和感(rapport)"
rapport在法文中有"架起橋樑"之意,
架構起人與人之間的心橋。
換句話說在雙方心意相通狀態下,
就能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。

舉例來說,當雙方熱心地共同參與某項工作時、
一同度過難關時、一起用餐時、大吵一架後重修舊好時......
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場合,
我們都有可能與某人產生像這樣的親和感。

意氣相投地兩人有時候不需要靠言語也能進行溝通,
這就是深層親和感已經被營造完成的明顯例子。
只要能妥善營造雙方的親和感,
就能對彼此產生一種"對方會好好聽自己說話"的感覺,
這麼一來會讓我們產生更想理解對方的意願。
相對於沒有親和感的狀態,
這種時候要說服對方當然會容易多了。



出處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